第109集
《佛语心为宗》
【第109集:佛语心为宗】
佛教不管大乘还是小乘,中心思想讲的是什么,唯心因果,因为所有的因果都是你的心所造。从小乘的业报缘起到大乘的缘起性空,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缘,所有的缘离不开你的心。
我问你们,如果你这个人跟别人开始有缘分了,你心不动,你这个缘会延续吗?人家说哎哟,来了一个男孩子来追你了,缘分来了,开心了,这个缘分就开始延续了,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动,这个缘分会下去吗?所以真如缘起,赖耶缘起。这一切缘起都离不开你的心,你心不动,缘就没了,缘起性空,佛法讲得很深奥啊。这个世界没有一件事情它本性是实在的,都是虚幻的,所以佛经上讲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,其实这个就是告诉我们身口意三业都要管好,你诸恶不能作,众善都要行,你自己的所有的意念要干净。
佛法就是靠自觉觉悟,管住自己,那么管住自己,管哪里?身口意三业。那么三业里边哪个业最重要呢?意业最重要,因为意业一动才会引发自己的身业和口业。你想想看你脑子里没有意识的话,你嘴巴会乱讲吗?你脑子里没有这种不好的执着的意识,你的行为会暴露出对他的不尊重吗?所以修行人就要自净其意,就是你的意识要让自己的心干净,你所有想出来的意识必须让你自己的心干净。
举个简单例子,你今天是个丈夫,你看见一个女人今天在家里,你不要去觉得她又累了,停一停,她不是你的佣人。你自己要干净,觉得她是在付出,你就会自净其意,你不会对她产生烦恼,否则的话,你就觉得一天到晚她在偷懒,所以意识就是心。
所以当一个人意识形成之后,有的时候会害他一辈子,比方说你认定了你一个亲人,他改不了的,你可能就害死你自己跟他的缘分,可能你一辈子得不到他的帮助,或者你让他永远恨你。缘分会产生一种高境界或者低境界,所以缘分由意识控制,你自净其意就是一定要学会把自己的意念弄干净,这样你才不会去冤枉别人,才不会去害别人,因为你的意念是干净的。
所以意识就是心,意识就是自己所拥有某一件事物单独生起的一种概念,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懂得,今天我不管有什么概念,有什么心,我一定要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,这八个字就是告诉我们,人要离开所有的恶,所有的善都要去做。有的时候我们看不到这件事情的善和恶,但是在你的内心深处,它会有辨别意识,那就是第七意识。
所以这件事情,有的时候人家说,我心很难调,调心就是把这个心给调准了,调到自净其意,你大脑的思维要照着菩萨的思维来改变,那么你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。师父举个简单例子,你过去看见这个人一直很讨厌,现在他学佛了,你还是像过去一样看不起他,很不喜欢他,那么在你的心中,就缺少了慈悲的概念了;你如果把心调好了,你觉得他很可怜,他比我学佛学的晚,他现在终于知道学佛了,虽然他身上还有很多毛病没有改掉,但是我们必须摄受他、帮助他,来改变他过去不好的一些意念,那么我们要众善奉行,帮他调节好他自己心中的那些善念,把恶念调整到善念,这就是你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做的。
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经常说,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,就是由心造起的。所以你们现在可以做个试验,你们想一想你们现在心中还恨谁?你恨着这个人,是不是你的心造的,如果你知道了这个人——你恨的人已经走掉了,你还会恨他吗,不会了吧?可能还会有些可惜之后就结束了。这个心生了是不是种种法生,心灭了是不是种种法灭了?告诉你这个人死掉了,你是不是不计较他了,是不是你的心在起作用啊?所以佛法讲的是调心啊,你心调不好,你怎么会幸福快乐?你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感情,不能把自己的心调节到让自己舒服,你的心怎么会舒服呢?
佛语心为宗,什么意思?佛法讲你的心就是你的宗旨,就是你的宗门,你修心就是修这颗心。所以佛法界还有一句话说无门为法门,所以很多人说我学了这个法门,我不学那个法门。我学的那个法门,我不学这个法门,实际上任何法门都是一条道,任何法门都是让你成功修行能够解脱的一条道路,无门为法门,也就是说我不执着某一个法门,但是我在这个法门当中好好修,那就是一门精进。
所以佛法说以心为宗,就是你的心就是你的宗旨,就是你修心最重要的地方,无门就是你不要去执着于哪个法门,你去掉执着,你不管走哪个门,你都能走上佛的佛光大道。
学佛人最重要的心念不能乱动,如果你的心念不停的动,你的前念与后念之间就会没有隔阂,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,你的五根就会抓住这些尘境不放。师父说这些,你们肯定还不是很能理解,我来解释一下。如果你的心不停的在转动,那前念和后念之间就会转在一起,那么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。
我举例子给大家,比方说你今天对自己老公有意见,整天在家里不帮忙,整天往外面跑,心念不停地动了。前面这个念头,真讨厌,然后后念之间,真的很烦的,跟着他这么多年还这样,你如果前念和后念慢慢的越来越接近,这个就会对你五根产生依赖,也就是说什么依赖就是你的鼻子“哼”出来了吧,你的眼睛恶狠狠地看着他,对不对啊,然后你的舌头嘴巴就会骂他,你耳朵听到他的话你就会觉得很讨厌,你是不是五根对尘境的依赖?而且这种回馈就是五根的回馈,会产生你前念和后念的一种加强的力量,让你的心念不停地转动产生很多的恨念。那同样的举这个例子,如果你的心是非常慈悲,你的前念在想我要出去度人,然后你的后念之间想,我要抓紧时间帮助更多的人,那么这两个如果没有隔阂,你的五根就会产生对尘境的依赖,然后呢,就是外面的世界是很美好,我要多度人多帮助别人,你的眼睛看出去的人都是要度的人,你的鼻子闻到的都是香味,你耳朵听到的都是佛言佛语,你走出去的路,那是佛道。
所以参禅、精进、念佛,其实都是在加持你的身口意的法门,所以师父跟大家讲,身口意有法门吗?身口意也是一个法门,这个是什么法门?那管住你的嘴巴,管住你的身体不要乱动,管住你的意念,这就是一个法门,所以心灵法门就是集念经、实践、参禅、许愿与一体,摄持自己心念的平和不乱动。
所以师父教你们学佛就是让你们的心不要乱动,心一动就有行动,一恨他,你就会做出伤害别人伤害自己的事情了,不管碰到什么心不乱动,这叫摄受心念。然后你很容易进入佛道,所以佛菩萨让我们在人间不要染著,不要执著人间的任何色相,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房子好不好,看到这个女人这个男人好看不好看,一切有色世界的东西,你们都不要起贪念,就是菩萨让我们不要染著。你们记住了,你们只要一贪,哎呀很好,这个归我就好了,你就是进入执着的空间,所以师父教你们以后要经常反观自己,经常的照自己,这样东西给你,要吗?自己考试自己不要,大家都在吃蛋糕,现在我不去吃蛋糕可以吗?可以。就是不停地让自己不要起贪念,我今天吃一块够了吧,够了,自己跟自己讲,然后再多了,也不要去吃第二口,那么你才能真心求佛,才能显现你的本性。
如果你修心中偏空了,偏空是什么,一切都无所谓,人家问你这个要吗,不要。那个呢,不要。家里啊,不要。那就叫偏空,因为你还在这个有色世界,色既是空,空既是色,你还在有色世界,所以你不能完全偏空,那么你接下来又不能什么事情都执著过头。就是执空也不行,所以无着也是过头,你说我无所谓啦,我不执着啦,我什么都不要啦,你们全拿去好了跟我有什么关系啊?我不要了,无著也是执著呀,所以很多人说起来吵到最后不要吵了,我无所谓,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了。无著就是执着,你还在这个事情上执着的不肯回头的,表面上说我不要了,无所谓了,实际上你是真正的无所谓吗?因为你对这件事情还在生气,你还在执着这件事情,所以过去有一句话,他跟你炫耀什么,就说明他需要什么。他跟你炫耀说,我家里有的是钱,这个人没钱。这人跟人家说,我这个人很聪明的,这个人不聪明,他才说自己聪明,聪明的人怎么会说自己聪明啊。这人觉得自己形象不是太好,画了半天跑出来跟他说,你看我这眼睛画得好吗?今天。这就是他非常的执着于某件事情,好了,我不跟你吵了,这件事情我不愿意吵了。还在执着在这件事情上,有本事,你讲都不要讲这句话,不吵就不吵了,不吵为什么还解释啊。我问你啊,就像你看见红灯一样停下来,你还说我停下来了,因为红灯我停下来了,红灯就是应该停下来,所以执着对某一件事情和对某一个人紧抓不放,这叫执着。
无著是没有一件事情放在心上,所以无著不能认为什么都没有,所以很多人啊,无所谓啦,我无著。我就是不执著,关我什么事啊?那个事情跟我有什么关系啊?那这个又是偏差,所以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。所以《金刚经》里面所讲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这件事情你不要把它放在心上,你再生出来这个心就是干净。这句话,佛法界讲非常的深奥。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
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这是一个纲领,《金刚经》非常重要的一个纲领,也就是说你不住心,举个简单例子,你帮别人呢,你不要把它挂在心上,而生出来的心就是干净的心,我今天救了人啦,我没感觉到救人,我生出的心就是纯洁的心。
佛学书籍 >>白话佛法 >>视频白话佛法
|